邢台七旬翁编撰24万字村志记录乡愁

作者:邢云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7-05-03 09:28:02
分享

邢台七旬翁编撰24万字村志记录乡愁

  刘友行老人已经写了24万字。

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刘哲 记者邢云)邢台经济开发区祝村镇祝北村刘友行老人家东屋的书桌上,放着一摞800余页、单页平铺后总长度超150米的手稿。这是《祝村志》的草稿,是刘友行六年多来每天笔耕不辍的劳动成果。

写一部“包罗万有”的村志

今年72岁的刘友行长年在祝北村生活,却能够说一口标准而流利的普通话。1993年,他曾以48岁“高龄”考取了律师资格证书,其好学勤奋远近闻名,备受乡亲推崇。在乡镇从事法律援助工作多年,他于2000年后退休在家,每天读读书或打理自家农田。

2009年,刘友行在清风楼闲逛时,看到了《窑坡村志》《景家屯村志》等村志,也萌生了为家乡写一本村志的念头。

刘友行居住的祝北村,与其相邻的祝中、祝南两村,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同为祝村,后来才逐渐分为三个村庄。“我觉得祝村历史悠久、名人众多,为什么不能写写呢?”酝酿两年后,刘友行于2011年开始动笔,在至今六年多时间里,已写下24万余字。

4月26日上午,记者在刘友行家中见到了他所编写的《祝村志》手稿。这部村志的草稿仅目录就有9页,包括了概述、大事记、村考、自然地理、农业、商业、医疗、文化、民俗、古迹、人物等21个章节,精细程度令人咋舌。“我就是想写一部‘包罗万有’的村志,尽可能详尽完善。”刘友行说。

为搜集资料骑行两千公里

刘友行列有一张名单,上面包括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档案局,邢台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地震局、市气象局、市档案局,邢台县人大、县武装部等数十家单位。他觉得这些单位可能存有他想要的祝村老党员、自然地理、民俗等方面的资料。“这些单位,咱基本上都跑遍啦。”刘友行笑着说。

去省里和县里查资料,刘友行会搭乘火车和长途汽车。去邢台市里,多数时候他则选择骑自行车,理由是“不用倒车、方便”。每次往返市区和祝北村,他都要骑行20公里以上。六年多来,刘友行为搜集资料已骑行超过2000公里。

有些单位的工作人员,听刘友行说明来意后,会直接允许他进去查阅和抄录资料。有些单位管理相对严格,要求出示介绍信等手续,刘友行最多时跑了四趟,才如愿以偿地走进门。有时候,因时间紧迫,刘友行会自带干粮,在资料室里边抄资料边吃午餐。

几年过去,刘友行也说不清为写这部村志,自己花了多少钱。“钱是小事情,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才多。”六年多来,他每天都坚持写两到三个小时,寒暑不辍,光抄录资料就有几万字。“不过,只要把村志写出来,这些都是值得的。”

年轻人要了解家乡历史

“自己找麻烦!就你识字多?”老伴有时会埋怨刘友行为写村志太过辛苦,但他往往笑着回应:“人各有志,这总比打麻将强吧?”

通过考证,刘友行纠正了许多与史实不符的民间传说。编写村志过程中,刘友行发现,这项工作不仅是他的个人兴趣,而且非常有必要性。“有一些上个世纪80年代的史实,现在已经打听不到了。”在他看来,村志还是写得有些晚了。

目前,刘友行正在完善历史名人、寻祖问根等章节,预计今年8月,他就能完成《祝村志》的初稿编撰了。“这部村志如果能够付印出版的话,希望村里年轻人多读读。”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刘友行期待他们能够多了解一些村史,保留那份乡情与乡愁。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