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85岁老人主修村志 赞一个!

来源:燕赵晚报
2017-05-22 09:58:58
分享

40多万字《前杜北村志》耗时一年完成 三位编著者最小的72岁

河北85岁老人主修村志 赞一个!

85岁的齐书太老人和他所主编的《前杜北村志》。

河北85岁老人主修村志 赞一个!

  齐书太老人正在向家人讲述村史。

一年内,前杜北村85岁的退休干部齐书太为编写村志,走访了400多户村民、踏遍了数十个相关单位,他笔耕不辍,风雨无阻,为此曾两度摔倒并受伤。近日,由他主笔,呕心沥血一年编写的40多万字的《前杜北村志》终于成书出版,结束了村民代代口口相传的历史,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有关专家表示,该村志规范而详实,编撰水平很高。

40余万字村志记录历史、折射发展

眼前这本书,封面设计大气饱满,纸张硬度十足、手感细腻,所配照片鲜活。而它只是一本村志——《前杜北村志》,如果你惊叹它缘何这般精致,那么仔细看下去,你还会惊叹不止。

它记录了前杜北村悠久的历史。据历史资料和碑文记载,汉光武帝刘秀被叛军追赶奔逃到此地,因在战马肚子下躲避叛军流矢而称“肚避”,后因谐音而演化为杜北。1923年,杜北村一分为二,成为“前杜北村”和“后杜北村”。

村志共有534页、41.6万字,采用论、述、传、图、表、录等体例,以志为主,述而不论,以文为主,图表随文,以显图文相结合。

村志承载了前杜北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的演变与发展,共21章、67节。大到国家政策、法规,小到村中点滴小事,应有尽有,被村民称为“百科全书”。

村志在“镌刻”村里巨大变化的同时也折射出了祖国的飞速发展:1958年后,全村用上了电灯照明、电磨磨面、机井浇地……1978年,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村里有了高音喇叭,晚上有放映队放电影,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1996年,村里建了一个“综合商店”……2001年建立了杜北小区,由液化气做饭改为天然气做饭……2005年,手机、电脑、小轿车进入村里绝大多数家庭……2006年国家免去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

哥哥家一本书让他萌生写村志的想法

这本大气的村志出自谁手?走进前杜北村后,一位村民向记者竖起大拇指说:“是俺们村的齐书太。”

齐书太,现年85岁,1952年参加工作,做过教师,当过人民公社秘书,还担任过镇人大主席。5月17日10时许,记者拜访他时,他热情地拉着记者的手坐在了客厅的沙发上。虽说已年过八旬,但他满面红光、精神矍铄、声如洪钟、眼睛不花、耳朵不背,说起主编村志的事儿,他兴致勃勃地打开了话匣子……

2014年春节过后,齐书太到红星机械厂宿舍探望曾是解放军的哥哥时,无意间在哥哥家客厅的茶几上看到一本《斗门村志》,一直爱读书和写作的他立即拿起来浏览。“只看目录,我就被它吸引,临走时向哥哥要了这本书。”齐书太说。回到家后,他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文中所记载的革命战士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前仆后继地洒下热血的一幕幕令他深深地感动着。感动之余,他也萌生了想为家乡编写一部村志的想法。

村里出资 齐书太被请来编修村志

前杜北村经济繁荣,文化积淀丰厚,曾涌现出许多堪留史册的英模人物和悲壮故事。然而这些历史从来没有用文字记录下来,只是口头相传。热心的齐书太决定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帮家乡编修村志。随后,平时爱写日记的他开始有意试着回忆从儿时开始有意义的事情,还常常与村里的老人聊天了解他们所亲历的事情,并一点点记录下来。

然而,光阴荏苒,众多档案失存,编修村志如做无米之炊,正当齐书太力不从心、踌躇不决时,村党总支有关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多次与他沟通,并给了他信心。2016年4月1日,村党总支全体成员与齐书太、刘庆章和葛风喜三人开会商议,大家一致决定正式编修村志,由齐书太主编,村里将给予三人大力支持,并出资印刷。

走访村民400多户、相关单位数十个

编修村志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齐书太团队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

首先,他们要确定篇目设计的指导思想:把前杜北村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全面记述下来,要横不缺项,纵不断线,包罗万象。按这个指导思想,他们耗时数十天,才定下篇目提纲。

其次,资料是志书的生命。初期,齐书太等人把工作触角伸向档案馆、史志办和每个村民家。因时间久远,有些资料搜集起来十分困难,有的在档案部门找到了线索,但原件不能带回,只能日复一日地去誊写。为此,在鹿泉区档案馆、史志办,正定县档案馆,裕华区档案馆,石家庄解放纪念碑,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等数十个有关单位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一去少则半天,多则一天,每个地方他们都跑了两次以上。要知道他们团队的三个人中,最小的也已72岁。

为了让资料更加翔实,他们和村民们开了四次座谈会,广泛征集了农业、文化教育和战斗过程等方面的资料。对一些亲历者或者了解情况的中老年人,更是毫无遗漏地走访,有时为了核实一件事情,会走访七八户,有的一户就去五六次。一年内,村子里与编写村志有关的400多户他们走了个遍。

有时,为了核实具体事件,齐书太会选择在“班前、班后”(即上班前和下班后)走访。“这样一来,熟知一些事情的后人还在家。”为了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不知多少个早晨,他都顾不上喝水吃饭,就这样骑着自行车满村转悠,挨家挨户地去询问。

笔耕不辍风雨无阻 曾两次摔倒受伤

搜集好资料后,齐书太开始奋笔疾书,年事已高的他不会打字,只能伏案手书,他每天5点前起床写作。“那时候,头脑清晰,工作效率较高。”他说,很多时候一写就是三个多小时,有时晚上也会加班书写。

村委会还为齐书太团队设立了一间办公室,方便他们交流和编修村志。每天上午8点到12点半,下午2点到5点半,他们三人都会拿着各自写好的初稿来到办公室商议并进行修改,为了让用词更加准确,贴切而真实地还原历史,他们不知修改了多少次。最后,由齐书太统筹定稿,他每写完一本稿纸(约100页,3万多字)就送给打字员打印。

由于村委会设在旧村处,距离新村有1公里多的路程,为了节省时间,齐书太就骑着自行车每天往返两趟,风雨无阻。

“就连去年7月份的那几场大雨也没能阻止他去村里写书。”齐书太的儿媳说,几场大雨过后道路有些泥泞,有一次,齐书太骑着自行车下坡时,为躲避车辆不慎摔倒,虽并无大碍但也摔得不轻,腿疼了好多天,加之他工作压力大,强度又高,血压一下子升高了不少,连输了六天液后,他就又投入到工作当中。

“去年10月份,村里过集,他为躲避行人又摔倒了,这次他把韧带给拉伤了,还是我把他送回了家。”负责编写村志的另一位村民葛风喜说,“我本以为他要多休息几天,可是输了七天液后,他又赶过来跟我们会合,开始了编写工作,我们为他的这种精神感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呕心沥血,2017年5月,《前杜北村志》终于成书出版。

村民:增强了归属感和凝聚力

5月底,初期印刷的1000本村志将到位,届时,前杜北村委会将把村志分发到户。有几位村民在看过先期试印刷的村志后反响强烈,他们直呼读着亲切、接地气。

前杜北村委会主任苗树仁感慨地说:“村志是我们大家的历史,每个村民都责无旁贷,它增强了我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专家:村志编撰水平很高

作家王军旗在看过村志后表示,《前杜北村志》集思想性、资料性、知识性于一体,将前杜北村的古今历史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还原了前杜北村的历史风貌,揭示了生命延续与变革的历史规律,为今人乃至后世了解前杜北村提供了可靠依据和借鉴。这也是石家庄少见的一本大书,水平很高,也是最为规范而详实的村志之一,可见在编修时是下了极大功夫的。它不仅记录一个村庄悠久的历史,尤其详尽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杜北村数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还有专家表示,村志是中华历史与文化的源泉,不过现实情况是编修村志的村镇很少,由于那些见证村镇历史的老人已不多,所以呼吁有条件的村落要进行抢救性编修。(记者 刘琛敏)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