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海
推动我省产业优化升级,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也是河北自身发展的需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河北“三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为我省加快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从实际情况来看,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我省将承接大量京津生产要素和产业转移,特别是可以更加充分地借助北京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等优势,实现自身产业优化升级。我们应牢牢把握机遇,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与促进河北产业优化升级的双赢。
加强统筹协调,增强产业转移的整体效应
一是强化省级层面的协调,增强产业引进区域性调配,避免各市县在招商引资、产业转移中无序竞争。要重点谋划好非首都功能疏解与我省产业优化升级的对接与匹配,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空间布局。二是充分发挥各行业商会、协会以及专业中介招商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完善产业转移承接网络,通过专业化的组织沟通、衔接,提高产业转移效率。三是加强京津冀区域间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对三地间的产业转移进行统一组织和安排,避免走低水平重复建设与盲目扩张的老路。
突出重点区域,带动产业优化升级
一是按照中央的部署,把雄安新区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重点承接北京疏解出的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设高端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对于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因此,我们应着力把雄安新区打造成高端高新产业聚集区,以此带动河北产业优化升级。二是以全省开发区为重要承接地,承接北京相关产业转移。目前全省开发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发展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已经成为承接北京及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要根据开发区的特色有效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打造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聚园区,以此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抓住关键环节,促进产业发展重点突破
一是加快引进研发中心。承接产业转移,不仅要引进制造环节,更应当重视与之相关的研发中心的引进,这样才能构建起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相匹配的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引进北京的研发机构,同时努力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来河北建立研发中心或分中心,构建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二是加快引进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技术。当前产业融合发展极为迅速,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重点引进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的生产配套服务相关技术,可以使上中下游产业相互带动和促进,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三是在产业链关键环节上寻求突破。打造集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是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未来一段时期,河北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过程中,应重点在高加工度环节、增值环节、配套环节等关键环节上加强技术引进,引导大中小企业建立合理的分工合作关系,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提升承接平台水平,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开发区同时也是我省对外开放的主战场和转型升级的示范区。从当前看,通过整合,我省开发区的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大幅提升,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园区营商环境不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强、产业聚集度不高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对产业的吸引力和承接力。发挥开发区引擎功能,必须以国际一流的园区为标杆,加快提升开发区的承载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一是进一步突出特色,在提高产业聚集度、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链条构建等方面发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开发区。二是建立稳定的创新源头。各开发区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根据自身特色,与北京的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优化营商环境,把开发区打造成吸引产业转移、聚集的高地。要从基础设施、创新条件、中介服务、政策支持、制度规范等方面,努力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设创新发展的高地。积极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构建和谐的营商文化;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消除地方保护壁垒,为产业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提高服务效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全面优化制度软环境。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加快升级
一是设立好产业转移进入标准,提高能源消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的产业转移门槛,完善产业进入准则。二是提高区域市场开放程度,打破行政壁垒和要素壁垒,完善跨区域的人才、要素交流机制,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对市场机制作用发挥造成阻碍,加快区域间要素流动。三是消除体制性障碍,根据转移产业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别扶持政策。包括出台引导和促进产业转移支持政策,加大财政、税收、补贴等资金支持力度,利用产业发展资金、科技创新资金、技术改造资金等各类政府资金鼓励北京产业转移、技术转化等。四是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和方向,加快研究制定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规范完善政策制定实施程序,加强产业政策决策前的调查研究,充分发挥专家、行业协会等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增强产业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