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创新,路在何方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7-05-31 15:07:13
分享

阅读提示

5月中旬,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深圳文博会,在深圳会展中心落下帷幕。被誉为文化创意之都的深圳,再一次吸引海内外目光,成为全世界文化产业的“风暴口”。

称其为“风暴口”,不仅意味着这里有文化产业的展示和交流,更意味着这里还有世界各地文化产业领域深层次的冲击、碰撞,以及所蕴含的挑战与机遇。

新成果、新创意、新技术、新业态……在这里,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机构,正把文化创意创新推向新高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河北文化产业的巨轮已经启航,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创新,尚需在何处发力?路又在何方?

传统工艺产业:如何避免同质化,加强创意提升

每年一度的深圳文博会,无疑是展示地域文化和传统工艺的大舞台。本次文博会,大批传统文化被新创意激活,焕发出勃勃生机。

根据孔府文物档案馆“商周十供”青铜器1∶1仿制的文创产品,一套能卖上万元;作为建筑材料的瓦当,经过巧妙设计,开发出的“百福”“百寿”“百家姓”等砖雕产品,价值翻了数十倍……

“原来这个瓦当顶多就值两块钱。”5月13日中午,山东济宁展区内,济宁儒苑黑陶生产商薛琦介绍,现在经过创意设计,一块大约卖到80元,“文博会开幕至今,中外客商已预订了200多套产品。”

用现代的“瓶”,装传统的“酒”,在本届文博会上比比皆是:凭借制作参与“电影节海报”“婚纱艺术照”等全新的创作思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昌瓷板画,焕发无限生机;源自于17世纪福建泉州传统地方戏剧的木偶布袋戏,在台湾文化创意馆舞台上,结合现代影音技术跳起了霹雳舞;香港馆内的新中式家具,以中国传统哲学“天圆地方”为创意,追求榫卯工艺的华丽转身……

文化创意所至,碰撞出闪亮火花,也引来无限思考。

“我这几天,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尽管卖出不少砚台,但河北易水石砚台有限公司的崔会占却心事重重。为了参展此次深圳文博会,他们公司精挑细选了百余件易水石砚台,如“五福捧寿”“清逸图”“感恩母亲”“墨缘”……均是巧手雕琢的精品,但是开展后,观者寥寥。

因为从外观形态、设计构思来看,这些易水砚并没有显出多大优势,造型大多缺乏“现代感、时尚感”,甚至名称也“老土”。即便有些作品融入了现代创意元素,却由于没有形成自身的设计风格,很快就被同行模仿,继而湮没在海量的同质化产品中。

这不是传统砚台一个领域面临的尴尬处境。陶瓷、书画、刺绣、皮影、印刷……在本届文博会上,曾是大部分省份发展文化产业强项的传统工艺项目,很多都遭遇类似瓶颈。

传统工艺的弘扬,与文化产业的壮大发展息息相关。那么,究竟该怎样在传承中创新?面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鸿沟,传统工艺究竟该何去何从?

“传统工艺走产业化道路,一定要了解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主攻方向。”曲阳陈氏定窑瓷业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陶涛认为,日新月异的现代工艺和基于时尚的审美情趣,对传统工艺从选料到制作等一系列流程,都形成了极大冲击,如果还一味沉浸在传统中来走产业化道路,难度可想而知。她认为,当下最佳出路是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时尚审美趣味、百姓消费需求相结合,形成同步。

无疑,很多传统文化企业也意识到创新这一关键点,然而困难在于如何具体实施。

“传统工艺特色不突出、产业化道路艰难,目前主要问题在于缺乏原创性的创意,始终在低层次模仿中挣扎,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名片。”河北竹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苗秀芬认为,目前很多文化企业投入到宣传、销售领域的力量太多,而忽略了对创意的要求,一旦创意不够,低劣的模仿、同质化产品就会大量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哪怕质量再好,也会湮没在海量雷同作品中。所以,你一定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精,把努力提升文化创意当作一场持久战来打。”

新兴文化业态:如何提升科技含量,让文化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化学元素周期表呈现在眼前,手指在空气中轻点便能了解某一具体元素;利用专门的手机APP扫描解码,3D打印设备就可以将课本里的图像打印出来;音乐旋律跃然纸上,跳动的音符可以用手指直接操控……

这不是未来场景,而是现实。本届文博会,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高科技的应用。新技术已给文化产品插上了腾飞之翼,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尤其VR(虚拟现实)设备、AR(增强现实)设备等,不仅寻到了无限商机,更让观众获得了非凡体验。

众多参展作品中,广东展馆的“南海一号”VR场景漫游项目尤为吸引人。

“我现在站在‘南海一号’木质古沉船上,拿起了一件南宋瓷器……”在广东展馆“南海一号”VR场景漫游项目展区,记者戴上特制的VR设备,瞬间“穿越”到了古沉船“南海一号”上——这艘南宋时期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距今800多年,目前正处于考古研究的后期阶段。记者眼前是蔚蓝的大海,旁边便是沉船上的文物,用手可以轻轻拿起“文物”,关于它的文字介绍也会同步出现在眼前。

据该项目产品经理韦伟介绍,这一产品除了应用于娱乐,还能为危险器械操作、电力系统培训、博物馆文物知识介绍等提供服务。“戴上VR头盔,你便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去任何想体验的地方。而对我们来说,这对核心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韦伟告诉记者,高新科技文化产品,创意开发必不可少,但起决定作用的依然是技术创新。没有先进的技术,创意永远无法得到最完美的呈现。

对此,记者深有感触。在河北展馆,有一款名为“哇阿儿童智慧课堂”的参展作品。它利用先进的AR技术,打造实时互动的3D效果,实现虚拟和现实的无缝对接,并设置了手绘海洋、海洋球体验和地面体验三个体验区,可通过扫描仪创造海洋生物,让孩子们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尽管这款产品吸引了很多家长和孩子们的关注,可当记者询问体验感受时,很多体验者认为,从开发孩子智力,培养情感角度来说,产品很有特色。“但从体验感、融入度和新鲜度来看,技术上还可以做得更好、更时尚。”

“科技创新永远是王道,技术为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有了科技支撑,文化产品才能不断推陈出新,才能真正与时俱进,最大限度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产业发展部主任李国利认为,本届文博会上,具有前瞻性、原创性的高新技术在文化产品上呈现井喷之态,而且高新技术也正在推动文化产业由传统模式向以数字、创意为特征的现代模式转变。“这提醒文化企业,文化与科技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未来要更加注重科技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融合产业:如何推动跨界发展,让“文化+”衍生更多新模式

“文化+”,是本届文博会的高频词。中央曾就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文化金融合作出台相关意见,而通过跨界融合所形成的“文化+”创新产业模式,经过逐年发展,也在本届文博会迎来集中展示的高潮。漫步在会展中心,眼前所见耳中所闻,几乎都跟这个词有关。

“文化+互联网”,使湖南馆展区的中小学网上模拟实验室引人围观;“文化+旅游”,让哈尔滨展馆的室内冰雪主题乐园充满文化含量;“文化+数字技术”,让3D打印技术融入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催动福州传统漆艺新生……

但对于河北来说,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本届文博会上,河北尽管参展企业多、展出产品多,但多是和传统工艺有关的产品,真正通过“文化+”而衍生的文创新品屈指可数。

“河北的文化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较低,还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间。”采访中,有河北专家指出,尽管河北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并建设了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扶持了一批优秀文化企业,但在融合发展、拉动引领、创新服务等环节仍显不足。“传统文化产业占比较大,新兴文化产业体量不足,且缺乏开拓性,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有待进一步突破。”

河北文化产业创新力度不足,火候不够,有待突破……症结何在?

“目前来说,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最严峻挑战是文化和金融的融合,换言之,一切‘文化+’的新模式,如果没有金融的深度融合,终将是水中月、镜中花。”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负责人于道江说。的确,纵览本届深圳文博会上河北推介的项目,虽然涵盖了“文化+旅游”“文化+工业”“文化+农业”“文化+体育”“文化+时尚”等不同类型,但“文化+金融”尚处于摸索阶段。

“文化产业融资难,尤其中小企业融资,这是最大的挑战。”采访中,我省几位参展商均谈及这一难题。他们认为,中小文化企业因为规模小、担保难、成本高,获得融资的机会非常少。社会资本是助推剂,但在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方面,我省还需要采取更多行动、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但只要找准方向,可以让“文化+”衍生更多新模式。(记者 龚正龙)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