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19日,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三十年学术大会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理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中联)临床疗效评价专委会、中国药学会中药临床评价专委会、世界中联中药上市后研究与评价专委会、世界中联临床研究数据监查与决策专委会五个学术团体联合举办。
大会开幕式上,王保和、张俊华、谢雁鸣、杨忠奇、王忠、党海霞等教授以及来自广州海博特、北京卓越未来、江西普正药业、江苏康缘药业、北京国信药业、山西振东制药、北京兴德通医药、北京岐黄、广州博济医药、北京科创医药、华润三九、天津宏仁堂等企业的代表参加了“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多主体协同工作机制”启动仪式。
张俊华教授指出,中医药临床研究是一个多主体、多环节协同联动的过程,但当前各主体和环节间衔接不畅,导致研究设计方法学质量不高、实施过程质控不严、研究结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完善组织机制,推动中医药临床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临床研究基地、合同研究组织、产业界及监管机构等多主体的紧密连接和协作,减少研究浪费。
党海霞教授介绍,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涉及管理部门、科研人员、临床医生、GCP基地、合同研究组织、制药企业等多主体,药品研发立项、人用经验收集、Ⅰ/Ⅱ/Ⅲ期上市前临床研究、上市后评价、真实世界研究、研究者发起的研究、安全性监测等多个环节,各个环节需要的知识和技术要求都非常专业具体,单一主体很难完成全链条研究任务。
为推动多主体多环节的互动与资源共享,提升临床评价的效率与质量,五个专委员联合倡议,启动“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多主体协同机制”,针对共性问题共同研究、资源共享、畅通机制、共同推动转化和服务。
图:“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多主体协同机制”启动仪式
据悉,协同机制将围绕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关键技术与方法开展协同攻关,加快构建既符合中医药疗效特点又符合国际科学研究通则的临床评价技术体系,促进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打破学科壁垒,通过政产学研医的合作与交流,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临床评价的质量与效能。(中国日报河北记者站 张余)